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暴雷的,可能暴雷的,不会暴雷的|李子曰

时间:04-11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74

暴雷的,可能暴雷的,不会暴雷的|李子曰

(本文仅代表作者)1.硅谷银行倒闭的事情已经过去接近一个月了。时至今日似乎人们都只是在关注短债长投和利率提高这两个因素,但是鲜少人会质疑这家银行本身的业务模式,甚至至今还在肯定这所谓的「投贷联动」。简略解释一下这所谓的「投贷联动」,最基本的逻辑是:存款,主要是从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那里吸收来的;贷款,主要是贷给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。而且这其中的存款客户和贷款客户,很多还是重合的。细琢磨一下这个模式——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往硅谷银行存款,这些钱,硅谷银行贷给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,这些钱,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再往硅谷银行存——这是在玩永动机呢吗?一个银行,干类似风投机构的事,还会有什么结果?货币宽松周期里,总是有钱流入,没问题,一旦货币收紧,行业没钱了,初创公司当然会动用存款,硅谷银行的流动性当然会出问题。硅谷银行这套模式根本就是要建立在货币宽松这个基础上,才能一直走通。但如果货币宽松可以永远持续的话,几乎所有金融模式都可以一直走通,庞氏骗局都没问题。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持续了40年,如果不是08次贷危机,他至少能挺到疫情。▲来自讲述麦道夫骗局的电影《欺诈圣手》大家都说这波硅谷银行的问题在于短债长投,买了太多5年期左右的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证券(MBS),是自己没做好资金期限匹配。但是2022年之前美联储大放水,两年时间里硅谷银行负债端从接近700亿美元瞬间扩大到接近1900亿美元,它们又能怎么处理这些钱呢,买美国国债和MBS已经很保守了。现在回过头看,应该买短期资产,哪怕留在手里也好,但那样可未必能保证收益,股东不会同意。这哪里是期限错配的问题,这就是业务模式的问题。负债端和资产端主要客户全在一个篮子里,还是刀尖舔血的初创公司和风投机构。2.最近有海外知名媒体提到,全租房可能会引发韩国地产金融危机。全租房是这样一种模式:不同于押金+租金,全租房的租客向房主缴纳房子价值50%-80%的押金(通常80%),免费住几年(通常两年),到期后租客退房、房主退钱。换句话说,相当于房主用房子向房客借贷了一笔固定年限的无息贷款。无息贷款,抵押物又是房子,这么值钱。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大家应该猜得到了。韩国购房贷款通常发放80%。正经点的,拿出20%的首付买房,全租出去拿到80%的租房押金,做生意或者炒股。不正经的,拿到80%租房押金,拆分四份首付再买房再全租,拿到80%*4的租房押金,做生意或者炒股。可以不正经到什么程度呢,有个人就这样在首尔买了280套房子,不做生意不炒股,就炒房。之后资金链断裂,跑路。▲底特律破产后,大量房屋沦为负资产 | 来源见水印租客的押金没了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搞法把房地产泡沫吹得极大,炒房客又能无限制地加杠杆……听起来就很像次贷危机了。而且炒房客的贷款还不是次级贷款,是实打实的普通购房贷款,危机酝酿更加悄无声息。3.之所以硅谷银行后面要提韩国的全租房,是想说,整个金融体系就到处藏着问题,监管永远跟不上漏洞。而且谁也别笑话谁,国内某些企业——包括但不限于恒大——大家用关键词查一下,杠杆倍数吓死人,那些企业的背后一样有错综复杂的金融关系。(PS:这个专栏一写海外现象就被认为是狭隘或看笑话,其实只是海外现象更容易说清说透说详细罢了。)杠杆与危机看起来互为因果,倒不如说都是结果更恰当:因为要扩张,要做更大,所以加杠杆,所以更不顾危险,于是危险叠加危险、危机叠加危机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▲来自《悲情三角》4.现在来讲讲一家非常奇妙的本土超市,胖东来。如果你现在上网搜索“胖东来”,得到的所有信息都是清一色的赞扬。它的员工有充分假期和充分获益,服务无微不至,企业责任感超强,每家店的营业额都惊人……这些信息当中绝对有营销成分在,但是它们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也是事实,有说法它们在新乡、许昌的市场份额占到60%以上。并且胖东来的生意也停留在河南,甚至就停留在新乡和许昌这两个地级市,不但没有继续扩张,反而还有过关店缩减规模。其实也没必要自作聪明去分析什么胖东来模式,老板于东来自己就说得很清楚了:「盲目扩张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、功利主义的心态在作怪,胖东来拒绝走这条路,盲目开店、大举扩张,管理资源和水平跟不上,服务能力不达标,既坑了员工,又坑了顾客。」其实就是不扩张这么简单,甚至不需要是不扩张,只要不盲目扩张就行。个人从未去过胖东来,以下特征均查询自网络:针对不同的顾客有7种购物车,烘焙区有图形标识显示蛋糕尺寸的大小,生鲜区有湿纸巾或洗手台,每周休店一天,春节休店五天……还有太多说不完。这些举措,有些是为了服务顾客,有些是为了服务员工。▲来自「赢商网」顾客满意是一方面,员工满意也能把好的状态传递给顾客。这种程度的服务与管理,当然是需要极高的精细化才能完成的。再考虑到超市业态这十几年来的演进,商品及软硬件的更迭,胖东来一直在所在市场占据领先,当然也是需要充分的现金流储备,才能迅速做出应对。这一切都建立在不(盲目)扩张的基础上。一个同类的案例:海底捞2017年曾遭遇了一场重大的食品卫生危机,当时北京分店「老鼠门」曝出后厨脏乱差等问题。当时海底捞的危机公关被广泛赞扬,承认错误、道歉、所有门店可视化升级,三步走完,半个月时间危机解除。承认错误、道歉这两步已经甩开了绝大多数企业,但全部门店可视化升级,这或许才是更难的。当时的海底捞信息部负责人邵志东说:「全国范围内的60多家老店是改造的重点,粗略预算一下,全国门店平均下来,一家店的改造成本需要5万左右。当然,这只是门店的监控硬件改造成本。」2017年底海底捞全国门店是273家,这样算的话,那一拨全国门店仅监控硬件改造就要花1000万左右。▲来源见右下水印一个盲目扩张的企业,要不然资金链已经十分紧绷,要不然就是烧钱扩张,它们根本不可能像这样在短时间内拿出这么多钱升级,或回应消费者的不满。盲目扩张的企业,根本顾不上市场的变化,也无力应对变化。5.2017年的时候,我被当时工作的媒体委派参加了一场威马的媒体交流活动,那场活动共七天,去往德国参观它们的供应商。其中有两天,我们住在一个近郊的酒店里(在科隆或法兰克福),那是一个庄园,有马场、漂亮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。一天早餐时,工作人员告诉我,他们原本看中的是一家建在半山腰、风景还要更好的酒店,但那家酒店已经被预定满了,而且入住的这一家也是交涉了很久,才硬挤出两天给我们入住。之所以预定这么难,是因为当时是德国的公众假期,这两家都是有多年历史的度假酒店,老板从父辈甚至更早那里继承了酒店,客人也都是从父辈甚至更早就固定每年来这里度假,老板这半辈子都在做这些熟客的生意,老板父母做的也是熟客父母的生意。老板不可能因为我们一个国外的订单,毁掉和熟客之间那么久的关系,不管多大的订单都不行。这样的生意很差吗?如果不是的话,为什么「扩张」、「增长」成了做不到会完蛋的事情,成了如今的真理甚至天条呢。《真探》第一季里,哈特对自己的老婆说:「我感觉自己就像动画片里、跑到了悬崖之外的野狼,如果我不往下看,就这样继续跑的话,我就不会有事,但……」▲来自《真探》第一季继续写下去就只会再次引用「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,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」,沦为说了等于没说的陈词滥调。最后还是讲个故事吧——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,进入「失去的30年」。但是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是,千禧年之后日本诞生了不少富裕的老年人,那些人在泡沫经济时代赚到了几千万日元,没有投资不动产、没有买理财产品、没有投资基金股票,就是把钱存在银行里,就那么存着……封面图片来自pixabay文|鐵西區的李子图|网络前沿资讯 原创观点最有逼格的原创型汽车新媒体品牌新浪微博:@驾仕派驾仕派现已入驻各大媒体平台日均全网浏览量超过1,000,000次版权联系:jiashipai@foxmail.com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